首页> 要闻动态 > 市县动态

郑州市门诊慢特病管理全面提质增效

2023-05-06 09:59 来源:

郑州市医保积极创新、稳慎实践,大力推行门诊慢特病业务“全域网办”的新模式新标准,在规范经办、提升效能、便民惠民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一、坚持循序渐进,推动“三个转变”。一是转变工作思路,用群众观念赋能经办创新。以“方便群众、利于经办”为目标,重塑业务流程,优化经办标准,创新实施门诊慢特病“全程网办”模式,实现门诊慢特病的病种申报、定点变更等常见高频业务“网上办”、“即时办”。实现市本级和15个区县(市)201种病种和特药门诊慢特病业务“全域网办”。二是转变经办方式,用信息手段取代密集劳动。深化“互联网+医保服务”,开发门诊慢特病“全域网办”系统,将待遇申报、资质审核、结果公开、信息查询、定点变更、运行监督等门诊慢特病管理服务融为一体,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务质效,有效破除经办业务积压、线下堆积办理等情况。郑州市参保群众凭身份证或电子医保卡住院定点医疗机构提交申请,定点医疗机构代理协办病种申报、业务初审系统自动推进后续专家评审、经办复核、结果公开,实现全流程管理信息化、运行智能化。三是转变监管模式,用刚性约束消除弹性空间。健全制度机制强化业务监管,有效推动门诊慢特病业务“全程网办”制度化管理、规范化运行、程序化经办。构建服务体系,依托医疗保障定点机构协议,建立定点医疗机构资质评定机制,高标准筛选出一批覆盖范围广、服务能力强的定点医疗机构,构建覆盖全市、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门诊慢特病服务体系。建立评审专家库从全市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中精心抽选1256名热心医保服务的临床专家,通过社会公示、有偿服务、多劳多得、质量评审等方式,激励专家为广大参保群众提供诊疗服务。建立申报评审制约机制门诊慢特病网上申报业务提交后,由系统“随机盲推”,实现医疗机构和评审专家“双向回避”定点医疗机构提交业务申请后,系统首先隐藏申报人信息,并将受理业务的医疗机构和群众拟享受门诊慢特病服务的医疗机构排除在外,而后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2名专家进行在线评审,申报人、评审人全程“不见面”、“不关联”,确保公平公正。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落实责任追究,层层压实责任,推动门诊慢特病业务审核由定期抽检逐步转变为智能审核全覆盖从严把控推荐通过率、评审达标率,严防虚报冒领行为。

二、坚持优势互补促进“四个融合”一是强化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紧密融合。持续抓好行风建设,做好“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减事项、减环节、减环节、减材料、减费用”,将门诊慢特病一年两次集中申报改为随时申报;取消体检环节,减少群众额外支出;进一步减流程、减时限,将群众参与的流程由3个(复印病历、填表、体检)降至1个(个人申报),办理时限由60天以上降至6天,最快当日即可办结并享受待遇。二是强化与国家医保平台建设紧密融合。在推进国家医保信息平台上线过程中,及时优化调整门诊慢特病“全域网办”系统,确保符合国家平台的接口规则和运行标准,圆满完成“移植”嵌入工作,全面保留此项具有郑州医保本地特色创新项目,持续发挥便民利民作用。三是强化与业务下沉服务延伸紧密融合。结合郑州医保业务下沉试点工作,将门诊慢特病业务“全程网办”系统部署到全市194“郑州医保服务站”,推动包括门诊慢特病管理在内的23项高频业务下沉延伸到群众家门口,方便群众“网上办”、“就近办”、“马上办”,群众“不出医院”即可完成门诊慢特病申报,真正实现“零跑腿”。四是强化与医保热线运行管理紧密融合。加强政策宣传和业务指引,加强郑州市12393医疗保障服务热线,群众一个电话即可全面了解门诊慢特病保障政策,掌握标准、知晓流程,避免错办、漏办、误办。

三、坚持注重实效,实现“三个提升”一是保障能力全面提升。2022年,全市累计受理门诊慢特病申报37757人次、鉴定通过26179人次,医保基金支付超过6亿元,月均业务量超过5000笔。确保门诊慢特病患者“病有所医”、“病有所依”。二是服务绩效全面提升。实行门诊慢特病“全域网办”后,参保群众凭借住院病历即可在线申报,不仅省去了集中体检费用,更免去了长期等待、反复奔波之苦;同时节约了因组织集中评审而产生的大量经费支出,参保群众的办事成本和经办机构的服务成本均显著降低。同时,通过门诊慢特病“全域网办”管理服务,深化了郑州市域内的医保、医疗合作各级定点医疗机构逐步转换角色,成为全市医保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健全完善五级经办体系积累了实践经验,为深化“五医联动”,推动支付方式改革、门诊共济保障等医保制度改革任务落实提供了积极借鉴。三是社会满意度全面提升。将全部业务置于信息化监管和制度化约束之下,去除人为干预因素,消除“可操作”空间,确保评审结果公平公正,实现基金安全管理。群众可按需选择到医保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医保服务站“就近办”,也可选择“电话办”、“网上办”,办事效率更高,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参保群众的高度认可